“课是一种常态课”
――《9加几》教学反思
当问及小朋友们“9+,4=?“时,大部分孩子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道”13“,当大部分同学都已经指导答案的时候,我该怎么去设计教学活动呢?于是通过平时的谈话和赛课前的磨课,我向同学们了解了“你是怎样思考的”并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经历9加几加法的研究过程;
2、掌握“凑十法”的计算方法,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口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这节课最让我理不清的便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的地方,通过展示情境图,提问学生: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几瓶牛奶?并列出算式,可以是9+4=,也可以是4+9=,提问9+4=几以及4+9=几,小朋友们能够很快答案13,“真的是这样吗?你是怎么想的?”这里开始的衔接让我比较困惑,会的小朋友能够直接说出他的想法,可是这样有2个弊端,第一,剥夺了其他小朋友自己思考的权利,第二,后面的摆一摆和计数器地拨一拨显得没有意义了。可是如果不让他们说的话,不是阻止了这部分同学的思考和展现自己想法的机会了吗?开始的磨课我直接让大家带着自己的思考选择计数器拨一拨或者圈圈图摆一摆,要求能够让大家一眼看出来一共有多少。有的小朋友明白我的意思,有的小朋友不明白我的意思,让会的小朋友教不会的小朋友,却没有机会让自己本身就知道的小朋友发表自己的看法了。
在师傅的指导下,我调整了提问和汇报的过程。同学们列式说出答案后提问:“你是怎么思考的?”但后面不让他们汇报,而是说“有的已经直接会计算了,你是怎么想的?我们也可以计数器上拨一拨,学习单上摆一摆,要求是能让大家一眼看出来一共有多少瓶牛奶。我们用圈圈代表盒子里的9盒牛奶,外面的圈圈表示盒子外的4盒牛奶,如果你想移动可以把圆片拿下来进行黏贴。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开始!”让算好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促进大家合作交流的意识。在汇报环节先提问直接算出来的同学你是怎么想得,并板书他们的思考过程,而后请拨计数器的同学拿着他的计数器来问大家,“通过他的计数器你们能够一眼看出来有多少瓶牛奶吗?”同学们都会说可以,是13,而后请他用大的计数器来说一说他是怎么拨的,教师在中间干预同学拨的过程,重点讲解满十要进一以及为什么后面只要拨3颗珠子了。最后请摆一摆的同学来说一说他的方法。最后沟通这些方法的联系,“刚才我们用了很多种方法都算出了13,方法和方法之间都是相通的,这几种方法都是先算什么?9+1=10再算10+3=13。”进而继续练习9+6和9+5,而后“观察9+4、9+6、9+5它们的加数中都有9,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探究的9加几。(板书课题)。我们在计算9加几的时候都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像这样,先找1来跟9凑成10的,就叫做“凑十法”,用“凑十法”计算比较简便。”
数学是讲道理的。在讲道理的过程中,力图体现算法与算理的巧妙融合。鼓励学生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分享交流中,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凑10策略的简捷性,初步感悟到遇到问题知道从哪儿入手,力图体现算法与算理的巧妙融合。后面的练习环节在师傅的指导下也从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课堂小结:“今天我们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的办法学会了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题,回家和爸爸妈妈分享一下哟! 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带着我们今天的发现,自己去研究8加几的奥秘!”在李美红老师的帮助下调整了板书,板书也是一堂课的灵魂,是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和思路的体现,也是课的小结和总结的重要助手。
就这样,在师傅的帮助下,我攻克了这节课的重难点,整个过程中师傅说的最深入骨髓的一句话是“课是一种常态课,不是为了课要去干什么的!”她说这句话是因为我告诉她,为了让小朋友们珠子拨的顺利一些,我先在班里引导孩子拨过计数器,如7+3=几,已经让大家初步学习了进位时候要满十进一,为的是上课的时候更加顺利一些,而师傅这样一句话重伤了我,是的,课时常态课,不是说为了上公开课、为了赛课要刻意去说些什么或是做些什么的,或许一节真实的课便是一节好课。